綠茶按制法即炒青綠茶
1、殺青 在殺青前期使葉溫迅速升高到70℃以上,防紅梗、紅葉產生。 用什么工具測定茶鍋的溫度? 應先加蓋悶殺2分鐘,使葉溫迅速上升到65-70℃,再揭蓋揚抖殺至完成,其佳的鍋溫應是430-460℃。在這個范圍內,即使在黑暗條件下也看不出鍋子發紅,在自然光照下也僅是鍋面微徽有點 “灰白”。嫩殺與老殺:所謂嫩殺,即時間適當短一點,水分適當少蒸發一點。與此相反則為老殺。一般地講,嫩葉應當老殺,老葉應當嫩殺。因嫩葉含水多,酶的活性又強,葉的韌性大,粘性重,適當老殺有利于提升品質。老葉含水少,酶活性較低,適當嫩殺有利于形成條索,減少碎末茶。殺青程度的掌握一般靠感官鑒定一當殺青葉達到手捏成團,稍有彈性,嫩梗不易折斷;色澤墨綠,葉面失去光澤,葉減重率約40%時為殺青適度。 殺青太嫩,經揉捻后碎茶片多,外形條索差,香氣帶生青,滋味顯澀口,殺青太老,揉捻后末茶多,成條困難,亦易產生煙焦。100公斤鮮葉,經殺青后重量在63公斤左右為適度,殺青葉的含水率大致是60%。
鮮葉嫩度 殺青葉含水指標(%) 嫩 58-60 中 61-62 老 63-64 。
悶殺與透殺: 所謂悶殺,即茶鍋上加蓋殺青。所謂透殺,即揭蓋揚抖殺青。正確的殺青方法,應先悶殺2分鐘左右,待水汽向鍋口四溢時,立即去蓋進行透殺,直至殺青完成。先悶后抖可提升葉溫,有利于殺勻、殺透,避免產生紅梗紅葉,但悶得太長,殺青葉會產生黃熟現象。若全程進行透殺,不但殺青不勻,且往往產生紅梗紅葉。總之,殺青時采用先悶后抖,殺青葉質量較好,工效高,燃料省。先抖后悶,則殺青不勻,易產生紅梗紅葉.全程透殺,殺青不勻,紅梗紅葉增多。采用全悶,易產生黃熟,質量也不好。悶殺時應做到嫩葉悶的時間稍短,老葉悶時稍長。 雨水葉的殺青:一般露水鮮葉,其表面含水率約為20%,雨水葉的表面含水率約30%。這么多的葉表附加水,在殺青時要吸收大量熱量后才能使水分蒸發掉。因此,雨水葉殺青時減少投葉量,同時要適當提升鍋溫,才能保證殺青葉的品質。用什么工具殺青? 鍋式類殺青機: 這類殺青機主要有三種形式,即一灶一鍋(如6CS- 84型單鍋殺青機)、一灶二鍋(如6CS-84型雙鍋連續殺青機)和一灶三鍋(如浙江臨安三鍋連續殺青機),其他還有一灶多鍋的形式。從使用上講,一灶多鍋能節省燃料,但隨著鍋子的增加,在遇出葉炒手欠靈活的情況下,易造成逐鍋出葉不清,增加煙焦茶產生的機會‘從制茶工藝與節省燃料上講,以一灶二鍋的形式比較合理,且較容易掌握殺青溫度,使之先高后低。 鍋式殺青的主要優點,一是殺青過程中炒手能翻炒殺青葉,對殺青葉具有一定的壓力,可起輕度的揉捻作用,有利于形成較好的條索;
二是由于有輕度的揉捻作用,部分葉組織在殺青中初步被揉破,可使氧氣直接滲透到被揉破的細胞內,促使部分茶多酚產生輕度的氧化,減輕茶湯的青澀味,有利于取得濃醇的滋味和黃綠明亮的湯色。 由于以上兩點緣故,鍋式殺青與其他不加炒手的殺青機相比,其品質較好。我國主產炒青綠茶的浙、皖、贛地區,其上檔綠茶具有濃郁的栗子香、濃醇爽口的滋味和黃綠明亮的湯色,形成中國式的綠茶風格,與普遍采用并正確使用鍋式殺青是分不開的。 根據生產實踐,用好鍋式殺青機,歸納起來有三條基本經驗。首先,鮮葉倒入殺青鍋后,應立即加蓋悶殺2分鐘左右,待水汽向鍋口大量溢出時,即揭蓋揚抖殺青至完成。這樣可提升葉溫,不易產生紅梗紅葉。其次,炒手要靈活,出葉板要上下活動,避免出葉不清,產生煙焦茶.殺青鍋每天要清洗,且每隔1小時左右,在殺青鍋內投入柏油3-5克,以增加鍋面的潤滑度,減少茶膠的粘結。鍋子結膠后,成茶必然煙焦,茶湯混濁,沉淀物多.煙焦茶不但破壞了茶葉的正常色、香、味,而且往往具有致癌的3、4一苯并芘。因此,在制茶工藝中應設法克服。 再次,根據制茶工藝要求,鍋溫先高后低,這樣,既可減少紅梗紅葉,又可避免煙焦,易殺勻、殺透,從而取得符合要求的殺青葉。 滾筒類殺青機:目前生產上使用的滾筒殺青機有5-6種形式。滾筒殺青機具有操作方便、勞動強度小、工效較高、節省燃料、連續作業等優點,但是容易產生青澀味茶,制茶性能有待改進和提升。 滾筒殺青機的工效與筒徑有關,筒徑大,工效高。筒徑700-800毫米的滾筒,每小時能殺1-2級鮮葉150公斤左右,3-5級的鮮葉200公斤上下。滾筒殺青機殺青時間(葉子在筒內的滯留時間)長短不一,短者僅半分鐘,長者達6分鐘。殺青時間少于3分鐘的,其成品茶往往有較重的澀味。 滾筒殺青機筒體轉速與筒內螺旋角大小決定了殺青時間的長短,是殺青質量的重要因素。實踐表明,筒體兩端各60厘米內的螺旋角應大于45度,以使進葉與出葉流暢,減少筒內兩端出現粘葉現象。筒體中段的螺旋角以不大于15度為宜,有利于延長葉子在筒內滯留時間,確保不少于3分鐘。 根據生產經驗,用好滾筒殺青機要注意以下兩點: 火力不宜過猛,投葉量不宜太多。判斷的方法是:在殺青過程中,觀察筒內翻滾的葉子時,如果看得清,而且筒腔內沒有水汽滯留,表明適宜;若滾筒兩端直冒水汽,看不清筒內葉子翻轉,說明投葉過多,這會影響葉子正常翻滾,容易產生半生不熟的煙焦茶。 由于滾筒殺青出來的葉子其芽葉不同部位失水很不平衡,葉緣失水多,葉脈失水少,葉子總的含水量又往往偏高,葉質適揉性較差,因此,在滾筒出口處放置一臺風扇或接上振動槽,使其透氣攤涼,葉內水分均勻分布和繼續蒸發,這樣,有利于揉捻成條。 焙絲滾筒殺青機:焙絲式殺青機原系卷煙廠用于烘焙煙葉的一種烘干機,式樣與茶葉滾筒殺青機相似。該機與鍋爐連接,鍋爐發生的蒸汽由管道通到滾筒內的蒸汽管,加熱滾筒進行殺青。使用蒸汽壓力一般為7公斤/厘米,筒內管壁溫度約為150℃。這種殺青機優點是加熱溫度穩定,容易控制,不會產生煙焦茶,制茶也清潔衛生。缺點是供熱緩慢,溫度嫌低,殺青葉的含水量往往偏高,葉質悶熟,揉捻時易形成剝皮碎,影響條索的緊結完整。在內質上因殺青葉有黃熟現象,因而制出來的茶葉也帶有“熟粽葉味”,香味鮮爽度較差。該機用于茶葉殺青,還有待于改進提升。 蒸汽殺青機:用于蒸青綠茶的殺青。這種殺青機,主體是一網狀滾筒,中間設一多孔的蒸汽噴管,由蒸汽直接蒸熟葉子,殺青時間約半分鐘。蒸青葉葉色青綠,含水量比鮮葉還高5%左右。 上面談的六類殺青機,目前生產上使用多的還是滾筒殺青機。
2、揉捻 揉捻是炒青綠茶塑造條狀外形的一道工序、且對提升成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。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,所謂冷揉,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后進行的揉捻,熱揉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。嫩葉宜用冷揉,因為嫩葉纖維少,韌性大,角質層薄,水溶性果膠含量多,揉捻中易形成條索,而且嫩葉冷揉能保持黃綠明亮的湯色與嫩綠的葉底。老葉宜用熱揉,因老葉纖維多,葉質粗硬,揉捻不易成條,采用熱揉是利用葉質受熱變軟的特性,有利于揉緊條索,減少碎末茶,提升外形品質。 投葉量的確定:各種揉捻機投葉量都有一定的適宜范圍,投葉太少,會降低揉捻加壓的效果,難以揉緊條索;投葉太多,葉子在揉桶內翻動受阻,導致揉捻不勻,往往底層茶多碎片末,上層茶多偏條,這是條形茶產生松、扁、碎弊病的一個重要原因。 揉捻加壓:揉捻過程加壓輕重與加壓時間,對茶葉條索松緊、扁碎有很大的影響。揉捻程度的輕重,對葉組織的破損率及內質上的色、香、味關系更大。整個揉捻過程的加壓原則應該是“輕一重一輕”。開始揉捻的5分鐘內不應加壓,待葉片逐漸沿著主脈初卷成條后再壓,加壓程度要根據揉捻葉的老嫩而定,嫩葉以輕壓、中壓為主,三級以下的葉子加壓要逐步加重。
具體掌握可按以下進行: 揉捻開始 揉捻結束 空壓——輕壓——重壓——松壓 如果加壓過早、過重或是一壓到底,往往造成條索扁碎,湯色、滋味也不理想。30分鐘或45分鐘揉捻的加壓方法,一般采取如下程序: 30′=5′+12′+12′—1′ 45′=一5′+18′+20′—2′ 注:“一”是空壓或松壓; “十”是加壓。 揉捻時間:確定揉捻時間長短應根據以下三條原則:一看揉捻葉的老嫩;二看揉桶直徑大小;三看揉捻葉條索的緊結度。以揉桶直徑55厘米的55型為例,確定揉捻時間,一、二級鮮葉揉20-25分鐘。若揉桶直徑比55型大,則相應增加揉時5分鐘左右;比55型小,則應減去揉時5分鐘左右。 慎用復揉:解塊分篩后的篩面茶或經炒二青后再進行揉捻,稱之為“復揉”。茶葉經復揉后,外形較斷碎,禿頭茶多,精制取料率低,副茶多,特別是經過二青后茶葉再進行復揉,斷碎的程度更嚴重。在鮮葉老嫩程度比較一致的情況下,不進行復揉,但外形松緊不一,浮面攤張葉很多時,應在2-3孔篩床上解塊分篩,將粗松的浮面頭子茶撩出,再適當進行復揉也是可以的。
3、解塊分篩 殺青葉經過揉捻后,易結成團塊,大的如拳頭,小的如核桃,需經解塊機的解塊輪打擊,團塊才被解散。解塊機可配置5孔篩網,把被揉碎的茶葉篩出,與篩面的條茶分開制作,可提升毛茶品質。
4、干燥 經揉捻解塊后的濕茶坯,含水率在60%左右,如果直接進行炒干,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,而且茶汁易粘結鍋壁形成鍋焦,導致茶葉產生煙焦味,茶湯混濁,沉淀物增多。將揉捻葉去掉部分水分,再放入鍋中炒干,才能避免上述弊病。 去水的方法是將揉捻葉放在烘干機上烘,即進行烘二青.烘二青不能烘得太干,二青葉一旦定型后,就很難再炒緊條索,但也不能太潮,否則起不到二青的作用,二青葉下鍋炒時仍會粘結成團。所以二青作業時去水要適當。一般掌握在二青葉含水率降到35-40%為宜。用自動烘干機或手拉百葉烘干機烘二青,風溫應掌握在110~115℃,烘9-12分鐘,攤葉厚度約2厘米。如烘后的二青葉還較潮,應及時攤涼散熱,蒸發水分;如果烘后二青葉偏干,則應厚堆,使其回潮,或與較潮的二青葉拼和堆放,待水分“走勻”后再下鍋炒。使用烘干機烘二青,烘干程度的控制,采取調節上葉量或調節機器運轉速度的辦法,這比調節風溫來得方便可靠。 烘后的二青葉,手捏有彈性,不易捏成茶團,但又不松散,稍帶粘性。這樣的二青葉含水率在35~40%,符合鍋炒要求。 目前鄉鎮茶場,一般都用瓶式炒茶機代替烘干機進行二青,俗稱“以滾代烘”。
做好以滾代烘要掌握以下三點: 一,要分次投葉,且投葉量不宜太多,以防一次投葉過多,引起筒壁溫度驟然下降,筒內水汽彌漫,筒壁粘結葉子,而被粘附的二青葉又隨著水分的散失產生焦化,形成煙焦味。一般瓶式炒干機每筒投葉量為17-20公斤,分2-3次,在2-3分鐘內投完較妥。 二,瓶式機的溫度不宜過低,投入揉捻葉時,筒內如有輕微的爆聲發出,表明溫度適宜。滾8-10分鐘后應打開爐門以降低火溫,防筒內茶葉產生爆點,甚至煙焦。 三,滾的時間約為15分鐘,若時間過長,茶葉容易發灰,有損干茶色澤的綠潤。經二青后的茶葉,用篩目為7-8孔的小型平面圓篩機或手工竹篩進行割末,如果讓碎末茶和條狀茶混在一起下鍋炒,則碎末茶體型細小,沉于鍋底,失水快,先干燥,這樣不但會增加末茶含量,還容易產生老火。 目前炒青茶的炒干工藝,因炒干機型號多,機種雜,且不配套,所以炒干流程形式很多,常見的炒干方法有如下四種: 滾——炒法:所謂“滾”,即在瓶式炒干機中滾炒,所謂“炒”,指在鍋式炒干機中炒(以下同)。滾后直接炒干,毛茶條索較緊結,但碎末茶增多,有損于成茶的經濟價值。 滾——滾—滾法:茶葉不經鍋炒;全用瓶式機滾炒至干,故又稱一滾到底。這種方法制出的毛茶,除碎茶較少外,缺點很多,主要是外形松泡,茶身圓而鉤曲,色澤枯灰似陳茶。一滾到底的產品,俗稱“滾青綠茶”,其外形品質一般要比正常炒法的下降一個級左右,因此不要采用。滾——揉—滾法:經滾二青后,再復揉,然后滾炒至干。此法制出的毛茶外形含末較多。
烘(滾)—一炒—滾法:這種炒法目前在炒青茶區比較盛行,制出的毛茶條索較緊直,碎末茶少,品質較好,應該大力提倡。目前用于綠茶初制的炒干機有兩大類:一類是鍋式,另一類是瓶式。鍋式炒干機又有以下三種型式: 旋轉式炒干機:工作軸上裝有4只鐵炒手,2只棕炒刷,隨著軸的旋轉實現炒茶。使用這種炒手的廣,其優點是結構簡單,操作方便,但妙制的茶葉外形較松泡。 往復式炒于機:該機模仿手工炒茶手勢,炒手前后往復擺動炒茶,故稱往復式炒干機。使用該機配上圓筒滾炒機,兩機配對成一個機組,其制茶條索緊結,末茶較少,但外形較圓鉤。 角鐵炒手炒干機:它屬于旋轉式炒干機的另一種形式,炒手用30 *30的角鐵鍛成,長短與鍋子的半徑相同,軸和炒手呈“十”字形連接。炒茶鍋向出口傾斜6~8度安裝。該機瓶式炒茶機配套使用,炒茶時鍋內投葉要多,容易炒緊,但外形較斷碎。 要制好茶葉因素是多方面的,除了制茶技術外,正確使用茶機也是重要的一環。某一種制茶機器,一般只能適合某一工序,但現在有不少地方制炒青時,把瓶式機既用作殺青,又用作炒干機,將炒青綠茶變成了“滾青綠茶”,品質不好,造成外形粗松,條索鉤曲,色澤灰暗。“滾青綠茶”對中低茶品質影響更大,主要是露黃樸片,外形松泡。對精制眉茶甚為不利,有損于眉茶的經濟價值。 鍋式炒干機炒手與鍋壁的間隙應是前寬后緊。如果是前緊后寬,則炒手向上推炒時,會出現茶葉在炒手與鍋壁間卡死,造成茶葉扁碎.所以安裝茶鍋時應將工作軸稍許向中間線下方偏移,使炒手與鍋子近端的間隙為6毫米左右,至鍋沿上方時,逐步增至10毫米。這樣既可減少碎末茶,又可使茶機運轉平穩。 84型炒干機的轉速控制在1820轉/分。超過此轉速,碎末茶大增,嚴重影響毛茶外形與經濟價值。轉速過快,只要將電機上的主動輪車小直徑即可。 制綠茶的揉捻機轉速以48-50轉/分為宜,過快,揉捻質量差,碎茶多。據試驗,55型揉捻機轉速50轉/分的比55轉/分的揉捻質量要好,斷頭茶少,但成條速度稍慢,工效略低。為了確保揉捻質量,轉速不宜大于50轉/分。 揉捻機棱骨不宜太小,棱骨磨損的應及時更換,棱骨過小或已磨損,對揉葉阻力小,揉不緊茶條。另外,棱骨斷面高度和寬度要相等,而且,棱骨的高度和寬度應與揉桶的直徑相適應,即隨桶徑的放大。棱骨的側面應與揉盤垂直,這樣對揉捻葉的阻力大,有利于揉緊條索,反之,斷面呈扁平形或橢圓形的梭骨,不易揉緊條索。
3、珠茶初制一、定義珠茶因外形呈圓緊顆粒狀,宛如珍珠,亦稱圓茶,也稱為圓炒青茶。二、產地珠茶產于我國浙江和臺灣兩省。浙江省珠茶產地有嵊縣、新昌、東陽、上虞、奉化、鄞縣、余姚等縣。毛茶集中在紹興茶廠和三界茶廠精制加工。因為過去毛茶集中在紹興平水加工,在國際上又稱平水綠茶。三、品質特征外形圓緊,呈顆粒狀,色澤綠潤,茶骨重實,如同珍珠,香高味濃,經久耐泡,葉底黃綠明亮,芽葉完整。四、制作工藝珠茶炒制分為殺青、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。干燥又分為二青、小鍋、對鍋、大鍋四個步驟。二青葉在滾筒炒干機(瓶式炒干機)、小鍋、對鍋、大鍋在同一珠茶炒干機進行。殺青和揉捻的機具與眉茶炒制機具相同。(一)殺青珠茶初制殺青技術基本上與眉茶初制相同。在具體操作上,主要不同點在于珠茶采用先悶后拋的方法。鮮葉下鍋后,使用84型殺青機先悶炒約3—4分鐘,使用64型殺青機約2.5—3分鐘。待大量水蒸氣從蓋縫上沖出時,揭蓋拋炒,直到葉色變為暗綠,莖梗折而不斷時起鍋。殺青葉含水量60—64%,失重約35—40%。珠茶先悶后拋的方法,殺青時間短,葉色翠綠,香氣清爽,較先拋后悶好。珠茶悶炒時間較眉茶殺青長1—2分鐘。悶的目的是提升葉溫。使葉質柔軟,避免產生紅梗紅葉,有利于以后做形。但悶炒時間不宜過長,防產生水悶氣和葉色顯黃熟。適當多悶,對殺透殺勻都有好處,特別可減輕在較長的干燥過程中黃變的程度。珠茶殺青還根據原料的不同而靈活掌握。一般雨水葉和露水葉,應掌握多拋少悶的原則。對芽葉特別肥狀的打頂芽葉和節間較長的嫩葉、老葉,應掌握多悶少拋的原則。殺青葉適度標準是:葉熟不黃,色翠不生,葉質柔軟而不焦。若殺青掌握不當,易造成煙焦味,嚴重影響品質。(二)揉捻珠茶揉捻所用機械,方法基本上與眉茶相同。不同點在于珠茶揉捻的時間比眉茶稍短,壓力比眉茶輕,為了保持葉質柔軟,殺青葉子經攤晾立即揉捻。一般嫩葉約揉10—15分鐘,老葉15—20分鐘。揉捻適度標準為:細胞破壞率45—60%,嫩葉成條率90%左右,4—5級成條率85%左右即可。揉捻時間過短,成條率差,不利于制成顆粒狀的珠茶。揉捻葉應適當解決,及時干燥,以防葉色悶黃。(三)干燥珠茶干燥過程包括炒二青、小鍋、對鍋與大鍋等四個程序,可以在同一臺84型或64型圓茶炒干機里進行。只是炒二青茶灶的后壁砌法有些不同。如用一臺炒干機炒二青,則需要兩臺炒干機配套,作為炒小鍋,炒對鍋、炒大鍋。用炒二青在鍋中翻炒易結成鍋巴影響品質,因此改為烘二青。現又改為瓶式炒干機滾二青,工效高,設備成本低,有利炒制成圓。比烘二青好。目前干燥四階段,在瓶式炒干機和工農84型圓茶炒干機兩種機器中炒制完成的。